当前位置:
上虞区:传承地名文化 赋能“青春之城”

信息来源:上虞区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4-04-29 16:51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深刻把握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探寻地名工作的价值和潜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打造地名品牌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厚植底蕴。上虞区对地名命名始终坚持“以文化元素命名”和“不轻易舍弃”原则,及早谋划安排,及时介入指导,把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道路、桥梁、社区等命名,使各镇街产生的新地名呈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该区运用“移植”的方式,让“四甲”“后郭”“钱江”“悬沙”等部分消失的老地名,重新焕发光彩,保留了上虞独有的历史印记。同时,实施红色地名保护,2021年组织开展了“看红色地名 忆百年征程”原创图文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征集上虞红色地名故事31个,摄影作品近200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党史中的浙江地名——上虞篇”红色地名文化展,通过图片、实物等介绍红色地名70个,陈列展品200余件,参观人员累计达7000余人次;开展了“红色地名”进机关、进社区活动,讲解、展示上虞红色地名文化,累计举办活动100余场次。

致力地名品牌塑造,焕发活力。上虞区紧扣“传承地名文化 赋能‘青春之城’”主题,扎实开展地名品牌建设。一是加强地名文化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开设“虞你说地名”专栏,更新推介地名故事。二是通过上虞城市IP——“吉象和虞小娥”两个动漫形象,用“动画+地名”的方式制作了绍兴市首部地名动画《虞山舜水——地名有故事》。三是以微公益创投项目为契机,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宣传,在多所中小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地名文化普及活动。四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队伍建设,在组建地名专家库的基础上新增地名文化讲师团。五是开展地名系列活动,线上举办“地名知识大挑战”有奖竞答,线下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五进”活动。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展示上虞深厚的地名文化底蕴,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地名工作,擦亮上虞地名文化品牌。

保护地名文化

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上虞区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发布了三批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2个,并按《绍兴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3—2035)》相关规定,明确上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

编纂地名文化书籍。上虞区民政局联合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乡贤研究会、诗词楹联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共同出版地名文化书籍《“虞”你说地名》,总计收录了100个具有代表性的上虞地名及相关诗词楹联、先贤故事、民俗风情和美食物产,包括谢塘五香干、崧厦霉千张、吕家埠背敲、上浦越窑青瓷等多个非遗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上虞的传统文化和地名历史内涵。

与非遗深度融合。上虞区民政局与区文广旅游局合作,举办地名嘉年华活动,展示“长塘吹打”“梁祝·十八相送”选段等非遗节目和“梁湖搡年糕”“小越剪纸”“长塘竹雕”等非遗技艺,通过地名和非遗节目、非遗美食、非遗传统技艺等乡村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让群众在知晓地名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

助力乡村振兴

打好优势牌。上虞区围绕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有序推进保护开发,有效融合旅游产业,打造地名红色之旅,累计挖掘许岙村等红色地名100余个。结合道路沿线旅游景点、文化历史传承点、红色根脉研学点等组合形态,推动将单一道路、景点融合提升为具有上虞地名文化元素的“走读研学基地”“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形成“上虞烈士陵园—上虞党史陈列室—百官街道国防动员站”“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叶天底烈士故居—永和馆—何云同志故居”等一批精品红色地名研学路线。

打造好作品。一是依托中华孝德园、祝家庄、东山等景区,打造“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英台故里”“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等城市名片,扩大社会知晓面。二是与上虞区博物馆达成合作,以地名为主线设计历史文化展示厅,使之成为留住乡情、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打卡点”。

画好同心圆。上虞区探索“地名+农产品”“地名+美食”“地名+传统技艺”等融合,推动地名文化产业化、实体化、效益化进程。此外,为配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上虞区民政局在配合做好道墟街道猴王馆、丁宅乡卡丁车场等多个“网红打卡点”周边道路命名的基础上,编制门牌,设置标准地名标志,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